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报告 > 正文

【讲习班第一讲|内容摘要】气候变化的事实、规律与前景

来源:raybet地址发布日期:2021-02-18浏览:

开班讲话


此次讲习课由雷竞技董事长赵忠秀教授进行开班讲话。赵忠秀教授自2009年开启气候应对与低碳经济的研究,担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中国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所长,2018年至今担任雷竞技董事长、党委副书记,2019年担任中国碳标签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2020年,主持成立raybet地址,担任理事长。赵忠秀教授还兼任教育部高校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成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副理事长、北京洪堡论坛主席、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财政部宏观经济人才库专家、中国贸促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欧洲科学与艺术科学院院士。

赵忠秀教授在开班讲话中主要介绍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raybet地址介绍


Øraybet地址于2020年11月21日成立,由雷竞技、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会、德国明斯特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建;学采取理事会下的经理负责制,致力打造成为现代产业型学院,开展多方位低碳教育,培养企业管理和学术界低碳人才。

Ø学经理远目标和近期工作:立足齐鲁大地,聚焦产业需求,致力于做好经管学科与理工学科结合的文章,做好国内国际合作的结合文章,做好自身发展与服务社会的结合文章,致力于打造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低碳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打造成为新文科建设和财经教育转型发展的创新平台,打造成为助力山东经济转型发展的试验田,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过去短短三个月里,raybet地址联合中国低碳城共同打造CARBON100云端公益讲堂,开设气候变化经济学团队讲习班,联合参与碳标签、碳认证、碳中和城市规划等项目。

Ø由raybet地址、研究生院、教师教学发展与评估中心、《经济与管理评论》编辑部联合发起,旨在为组建雷竞技低碳经济领域优秀教师队伍提供坚实支撑,为我国开展低碳经济研究,促进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与治理输送国际化专业人才。培训结束后颁发结业证书。《经济与管理评论》编辑部将设置低碳经济与发展专栏,为该领域学者提供学术论文发表和交流机会。

IMG_256

IMG_257

第一课由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高级访问学者——米志付博士开讲。米志付博士致力于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进展》、《自然能源》、《自然食品》、《自然可持续性》等期刊。入选福布斯欧洲“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单和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获得中国经济学优秀博士论文奖,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奖,世界可持续发展奖,《自然通讯》地球与行星科学前50名论文奖, 《地球物理通讯》高被引论文奖,《环境研究通讯》化综合评估模型的综述文章。多次受邀参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和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担任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期刊共同主编。

以下是米志付博士的主讲内容:

IMG_256

气候变化的基本知识

Ø气候变化的定义

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3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其包含了空间和时间上的双重标准。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提出气候变化是除在类似期间内观测的气候自然变异之外,由于直接或间接的人类活动改变地球大气的组成而造成的气候变动,这一观点指出气候变化本质上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Ø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于整个地球系统、自然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都会产生很大的潜在影响,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使得海平面上升,对于沿海国家的生存造成威胁;其次可能会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特别是对于一些稀有物种来说;除此之外还可能造成更多极端天气的出现比如干旱、荒漠化、洪水、台风等。

Ø气候变化的政策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每五年出版评估报告,总结气候变化的“现有知识”。目前已经发布第五版报告,第六版评估报告预计2021年发布,以此来更好的对气候变化进行评估和应对。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提出终极目标是将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在该水平上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危险干扰不会发生,截至2016年6月,加入该公约的缔约国共有197个,在这一框架下,各国政府缔结了一系列重要意义的公约。

京都协议书评估显示,京都条约如果能被彻底完全的执行,到2050年之前仅可以把气温的升幅减少0.02℃至0.28℃,根本不足以应对未来的气候危机。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在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会上的焦点问题主要集中在“责任共担”。

巴黎气候大会中的巴黎协定规定了各方将努力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

IMG_257

Ø气候变化的争议

关于气候变化的现有争议以及温室气体排放配额分配原则进行了介绍:

IMG_258

中国经济发展与碳排放

Ø中国碳排放现状及其驱动因素

2001-2013年碳排放出现快速增长,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发展快速的同时,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使得碳排放迅速增加,工业碳排放是主要占比产业;2013-2017年碳排放增长放缓,未来趋势到达2030年之前还是会增长但是增长较缓,同时出现上限小范围浮动的波动。随着中国GDP上涨,产出就会上涨,CO2排放如果减少,需要碳强度有所下降。

IMG_259IMG_260

驱动因素:人口,能源效率,生产结构,人均消费,消费结构

从图中可以看出,拉动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是能源效率,就是单位总产出的能源消费量,是降低单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而其他因素导致的碳排放是呈现上升趋势,造成总体的碳排放量也呈现上升趋势,因此要想实现碳达峰,需要让这拉动碳排放为正的因素逐渐变为负的因素,从而才能实现碳达峰的目标。

Ø中国区域贸易隐含的碳排放

区域内:中国的区域内贸易整体呈现出碳排放流动由西部向东部,绝对值逐渐变小的趋势。这是由于东西部发展上存在差异,西部向东部出售的大多是低端产品,其中的隐含碳排放较多,从而实现碳转移。通过贸易实现了环境压力的转移, 江浙沪地区成为了碳排放净流入最多的地方。下图展

示了三年三个省份不同区域之间贸易所引起的碳的流动方向:

IMG_261

出口贸易: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引起的碳排放中,中国出口的碳在2008年达到了一个峰值,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了其他国家地方的经济不景气,对于中国产品的需求减少,中国出口额度减少,使得二氧化碳排放也减少。同时中国出口的产品更多的流向发展中国家,中国出口产品逐渐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相应的碳也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近年来,南南贸易发展迅速,也加速了这一趋势的发展。

IMG_262

Ø中国经济发展与碳足迹平等性

中国经济发展与碳不平等存在关联,中国不同收入家庭的碳足迹差异较大。

1.城镇人均家庭碳足迹是农村的2.5倍。

2.东部省份人均家庭碳足迹高于西部省份。

3.收入最高的5%人口引起了全国17%的家庭碳足迹,而收入较低的50%人口仅引起了25%碳足迹。

中国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家庭碳足迹的平等性。从纵向时间跨度看,中国碳足迹基尼系数从2007年的0.44下降到2012年的0.37。从横向空间视角看,发达地区的家庭碳足迹平等性相对较高。2012年,天津、北京、上海和江苏的人均GDP均超6.8万,其碳足迹基尼系数也相对较低。因此经济增长不仅有利于收入增长,还有利于减少碳足迹的差异。

气候变化、贫困、不平等三者相互关联。譬如,提高某些贫困家庭的收入水平,必然导致其消费水平和碳排放的提高,但是这部分碳排放是有价值的;某些减缓气候变化的举措有助于发展经济,例如清洁发展机制的某些项目可提供就业机会等等。制定政策需要考虑到家庭层次的不平等性,比如在碳市场政策中,企业因加入碳市场而产生的成本会最终转移到消费者,不同收入的消费者对成本承受力不同需要纳入政策考虑之中。

气候变化经济学代表学者

Ø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D.Nordhaus)

1941年出生于美国新墨西哥州,麻省理工博士,耶鲁大学正教授,1982年至今研究气候变化经济学,201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受罗马俱乐部的影响,诺德豪斯开始研究环境与气候变化。1974年他提出模型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假设不合理,虽然化石能源仅能支持520年,但开发利用核能,则可支撑530亿年的使用。其主要贡献入下:

建立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DICE/RICE,整合经济系统和气候系统。

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诺德豪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由:将气候变化引入长期宏观经济分析(for integrating climate change into long run macroeconomic analysis)。

1991年,诺德豪斯发表标志性文章(To Slow or Not to Slow: The Economics of The Greenhouse Effect),将经济系统与气候系统整合在一个模型框架里,标志着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的发端。

1992年,DICE (Dynamic Integrated Climate Economy)模型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在《科学》。

1996年,RICE (Regional Integrated model of Climate and the Economy)模型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

Ø马丁·威茨曼(Martin L.Weitzman)

194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麻省理工经济学博士,曾在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任教。其主要贡献如下:

“价格与数量" : 1974年, 威茨曼发表其代表性成果《价格与数量》(Price vs. Quantities),指出如果边际成本函数的斜率比边际收益函数斜率的绝对值大,那么价格机制(比如碳税)更有效;反之,数量机制(比如碳市场)更有效。这是环境经济学被引次数最高的文章之一(学术谷歌4200次),至今仍是比较碳税和碳市场有效性的理论核心。

动态贴现率:威茨曼认为固定贴现率会大幅削弱几十年之后社会福利的重要性,主张使用动态贴现率(即贴现率会随时间而减小)研究气候变化。

厚尾分布:威茨曼认为气候变化损失不确定性应服从厚尾分布(比如帕累托分布)而非正态分布,因为气候变化具有“小概率、大影响事件”的特征,而正态分布严重低估了气候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

针对碳税与碳市场,威茨曼提供了比较两者有效性的方法:如果边际成本函数的斜率比边际收益函数斜率的绝对值大,那么价格机制(比如碳税)更有效;反之,数量机制(比如碳市场)更有效。

Ø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H.Stern)

1946年出生于英格兰,牛津大学博士,曾在牛津大学、华威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任教;2005年-2007年,担任英国政府气候变化与发展经济学顾问,主持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工作,发布《斯特恩报告:气候变化经济学》;2008年至今,担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格兰汉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主任。其主要贡献如下:

发布《斯特恩报告》,成功地引起世界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广泛关注。

背景:

2005年,斯特恩受英国财政大臣委托,综述气候经济的研究进展,旨在更全面地了解气候变化对英国和全球经济挑战的本质,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主要内容:

1.2006年报告强调了气候变化对经济的损害,提出“采取强有力的早期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好处高于付出的代价”

2.2008年报告从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国际碳市场、减少毁林的资金问题、技术、适应等方面,提出了一套完整的2012年后国际气候制度设计方案,对后续国际谈判产生影响。

Ø三位学者的争议

斯特恩:属于伦理派。从伦理的角度出发考虑贴现率,主张纯时间偏好率为零。(If you care little about future generations you will care little about climate change. )

威茨曼:《斯特恩报告》激进结论是基于两个基本假设:其一是综合评估模型中极低的贴现率:其二是不确定性的量化问题。

诺德豪斯:《斯特恩报告》 激进结论是因为采用了近零的纯时间偏好率和特定的效用函数。如果采用当前市场实际利率和储蓄率,其结论将被推翻。主张近期的减排力度可较小,在中远期再逐步加大减排的力度。

上一条:【讲习班第二讲|预告】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下一条:【开课预告】raybet地址气候变化经济学团队讲习班

关闭

返回原图
/